深圳废旧织物回收之困顿和迷惘
2014年,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(以下简称分类中心)开始推进废旧织物回收试点。而市民政局社会捐赠中心很早就开始了废旧织物捐赠和义卖的尝试。到目前为止,这两个部门的废旧织物回收都因碰到不同程度的问题而陷入困顿。就分类中心而言,回收企业无序、恶性竞争,导致政府试点计划无法推进;顶层设计缺失,无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管;产业链条和赢利模式尚不明晰等等,都掣肘着废旧织物全盘计划的推进。就民政而言,原来的旧衣捐赠慈善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,以后的路该怎么走?
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于6月上旬走访了浙江、上海、香港三地的相关企业和机构,就深圳遇到的问题,广泛听取了权威专家和业内人士的意见建议,我们将在接下来的两期报道中刊出。
晶报“聚焦垃圾分类”栏目刊发的系列报道,引起了深圳和国内业内人士的关注,如何破解深圳垃圾分类遭遇的问题,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国内垃圾分类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,请他们一起为深圳探寻办法,献计献策。
进入招标程序。
2014年11月下旬的一天,招标在罗湖区龙达招标公司进行。参与竞标的四家企业升东华、绿色先锋、翔维城、嘉艺华集体亮相,“暗战”变成面对面的较量。每家公司有15分钟演讲,表述各自的优势,展示自己的实力。竞标的另一个程序是比桶——在楼下院子里摆着四家公司的废旧织物回收桶,由评委观赏鉴定后进行考量。标书的一大特点,就是对回收桶的数字化智能化要求极高,结果在这一环节,翔维城公司一马领先。
一周后,招标公司宣布翔维城在福田区废旧织物回收竞标中胜出,600个小区800个桶,总投资金额4937.9万元。
结果一出,绿色先锋和升东华两家公司就向龙达招标公司提出质疑。
绿色先锋质疑,项目总投资额4937.9万元,从企业经营角度看,没有盈利空间,从基本常识判断这个价格完全不具备可行性,严重质疑专家组的严谨性。
对此,中标公司翔维城答辩称,4937.9万元投资总额“经过我司合理测算,具有可行性”,“盈利模式涉及公司内部商业秘密,不便公开。”
评标委员会答辩称,招标文件并未规定最低或最高投资限额,仅列出了招标人对项目投资额度的估算。市场经济环境下,市场主体有权决定其以何种模式经营,并承担相应风险。故质疑专家组严谨性说法不能成立。
绿色先锋同时质疑,中标者翔维城公司大股东为深圳市华力成环保科技公司,多次得到福田区城管局的招标,二者存利益关系。
翔维城答辩称,本公司系独立法人企业,依靠自身实力依法投标中标,合法有效,相关质疑不能成立。
评标委员会答辩称,华力成与翔维城二者均属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企业法人,股权关系并不影响二者分别中标招标项目,绿色先锋不可将二者相互混淆,强加关联。
绿色先锋还质疑,本项目评标专家多次担任中标商翔维城的大股东华力成的评标专家,有失公平性。
对此龙达招标公司回应称,本项目评标委员会
晶报记者 吴建升/文、图
“政府目前被推到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——1月份标书都下达了,可到现在,中标企业都没与政府签约,当然更不可能进小区展开废旧织物回收试点——因为,还没等中标企业进小区摆回收桶,一家未中标的企业已利用时间差,把大批的回收桶铺进了小区。福田区准备试点的600个小区,300多个都被抢先占有,中标企业没法履标。”福田区垃圾分类负责人何忠伟告诉记者,政府的尴尬在于,废旧织物回收并未采取特许经营模式,未中标企业抢先在试点小区铺回收桶,说到底是一种市场行为,从法律角度,政府无法进行干预。“但客观上,未中标企业这种行为,扰乱了全市废旧织物回收推进的秩序,使得福田区废旧织物回收招标处于近乎流标的停滞状态。”
暗战
从政府投资到自负盈亏
2013年,市分类中心决定将废旧织物回收作为2014年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进的重点,计划在福田区600个社区进行回收试点。2014年6月21日,由分类中心和福田区城管局联合举办的“衣衣不舍·旧衣回收”活动启动,吹响了深圳废旧织物回收的集结号。
福田区600个废旧织物回收试点社区,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,向社会招标,政府不投入资金经费,由中标企业自负盈亏。记者从福田区政府采购网公示的招标书上看到,本次招标的600个小区,总共将投放800个回收箱,总投资280万人民币。招标有几个显著特点:1、硬件设施要求高,运输车辆配置不能少于5辆,在深圳须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废旧织物储存场所。2、要求配备数字化管理系统,比如废旧织物回收箱须安装数字化计量系统,便于后续终端数据的统计;运输车辆配备GPS车载设备系统,方便监管。3、突出环保元素,比如回收箱要求必须采用可循环利用材料,还不能选用进口产品。4、具备慈善色彩,每月将回收物品中九成新部分的10%无偿捐赠给相关公益、慈善或民政部门。5、竞标公司过去的社保情况、纳税情况和参加慈善公益活动情况,都成为评标的重要内容项目。
深圳总共有四家从事废旧织物回收的企业,福田本次招标被视作一次行业重大机遇,四家企业摩拳擦掌,展开角逐。
“开展废旧织物回收试点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定范围的试点,摸清废旧织物的产生量、种类、回收成本、最终流向等基础数据,以及探索建立对废旧织物回收的有效监管机制,有效避免废旧织物的非法销售,为全市全面有序开展废旧织物回收奠定基础。因此,对试点项目采用的废旧回收箱的功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,回收箱制作成本远远高于普通回收箱,同时考虑到试点规模有限,为了减轻中标企业的运营压力, 600个社区、800个废旧织物回收箱的费用由政府财政和中标企业共同承担,管理费用和运营费用由企业负担,接受政府监管。”市分类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。试点任务下达后,在试点任务具体落实阶段,有企业提出,不要政府投一分钱,回收桶投资由企业自行负担,最后招标文件就改成了政府不投入资金。“后来的事实证明,这是一些企业为了夺标,不惜代价和工本,进行的恶性竞争,为了先占有资源而不计后果。”
将政府投资280万元变成由企业自负盈亏,是四家企业“争霸”的第一个回合,一场暗战,结果是政府轻松了,未来企业运营的负担和风险加大了。
拉锯
中标、投诉、应诉
按照招标程序,2014年8月福田区政府在采购网上公示了标书,听取投标企业意见后进行修改,9月份再在采购网上公示后,没有意见就正式
依法组建,其中专家评委由政府采购专家库系统随机抽取,采购人评委也系依据“政府采购条例”授权选派,均不具有法定回避事由。
升东华公司主要质疑,翔维城公司承诺的“数字化、智能化”高科技回收桶,在政府没有提供网络、电源的前提下能否落实?未来试点回收桶是否能达到竞标时所展示回收桶的参数(即如展示桶那样数字化智能化和高科技)。
翔维城则在答辩中坚称,投标函中所承诺条件具有法律效力,未来投放社区试点的回收箱保证与竞标时展示的一样。
尴尬
未中标企业利用时间差逆袭
龙达招标公司于2014年12月4日收到绿色先锋和升东华两家公司的质疑函,按照政府采购程序,对函中所涉问题要求相关当事人进行答辩,再提交给评标委员会审议。
最终,招标评审委员会经过审议,认定质疑不成立,翔维城公司中标有效。龙达招标公司向翔维城下达了中标通知书,时间是2015年1月22日。
中间经历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差。
“这个时间差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,绿色先锋竟然在600个试点社区中的300多个投放了回收桶。”福田分类办负责人何忠伟说,“未中标的把地方占了,让中标企业怎么办呢?”
“这件事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,我们中标,他们投诉,我们全身心地应对投诉和答辩,他们却打时间差抢了我们的地盘。”翔维城负责人曾维滔说,“我们发现情况后立即向福田城管局反映,希望政府出面将他们清除出去,可政府却无能为力。”
“如果按照思维定式,政府似乎应该对绿色先锋采取行动,但现在讲依法行政,政府的行为也得合法。”何忠伟说,“福田城管局就此咨询了法律顾问,得到的答复是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绿色先锋的行为并未违反法律法规,是一种市场行为,政府不好进行干预。”
“一个无情的事实是,600个试点社区,300个被侵占,这种情况下,如果我们贸然履标,肯定血本无归。”曾维滔表示,无奈之下,翔维城拿到中标通知却只能压下不动,不敢与政府签订相关协议。
对于上述情形,绿色先锋项目执行总监钟志荣表示,绿色先锋早在招标前就开始布桶,所谓“福田300多个桶”,大多就是在招标前就已布下,不存在打时间差的问题,而且只有200多个。
“无论绿色先锋有没有打时间差,客观上它占有了600个试点社区中的300多个,让中标企业无法履标,福田区整个废旧织物回收试点陷于停顿,城管局进退维谷。”何忠伟感叹,转眼到了6月份,半年时间即将过去,僵局依旧。“如果说绿色先锋的行为不违
三方 说法
企业:请告诉我什么不能做
根据基础数据测算,深圳市年产废旧织物在10万吨左右。现有废旧织物回收企业四家,在全市投放回收桶,升东华大约700个,绿色先锋1200个,翔维城和嘉艺华都在100个左右,总投放量在2100个上下。据企业相关人员测算,每只桶根据淡、旺季和承载量、投放时间的不同,月均回收量应不低于100公斤,年回收总量应该在1吨左右,2100个桶的年回收总量应不低于2000吨,可挖掘的空间还很大。但企业却都在叫苦。
记者在采访中看到,升东华在平湖拥有3000多平米的分捡和清洗消毒车间,在陆河有占地百亩的废旧织物资源化处理工厂,具有年产纱线7000多吨、手套300万打的生产能力,是深圳惟一拥有废旧织物完整生产链条的企业。
“但我投资深圳8年多来一直在亏损,因为量一直做不上去。”升东华总经理温达升告诉记者,废旧衣物利润非常微薄,无论出口还是资源化处理,批量大才有利润空间,目前这点量只能赔钱。
温达升打个比方,现在升东华每月回收量大约在130吨上下,假如能扩大10倍,就可实现赢利。“这些年最头疼的是经常发生回收桶被砸、衣物被盗情况,报案多次从未有过破案,希望政府关注这一情况。”温达升表示,更渴望政府加强监管,规范废旧衣物回收市场。
绿色先锋也拥有数百平米的分捡和消毒车间,公司总经理骆桂军介绍,其1200个分布全市各地的回收桶,旺季每月可回收500多吨,淡季也就四五十吨。除了质料最好的进行捐赠,部分给有资质的企业出口非洲,其余的送往广西梧州合作厂家进行资源化处理。“我们一直在开发数字化智能化的回收桶,但最头痛的事,是物业虽然欢迎摆桶,却没法提供电源和网络,由企业自己去接线成本太大。”谈到监管问题,骆桂军说,在国家相关政策尚不明晰的情况下,职能部门可明确告诉企业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。
市分类中心:无章可循监管难
“城管部门在废旧织物回收推进上所面临的尴尬,岂止是面对绿色先锋的无奈?”市分类中心副主任王芙蓉向记者感叹,“比如要进哪个小区投放废旧织物回收箱,政府说了不算,得物业和业委会点头才行,他们可以让你进,也可以不让你进。”
“废旧织物回收要建立产业链,实现可持续发展,就必须找到赢利模式,但目前这一点还比较模糊。”王芙蓉说,特别是国家不再对棉花进行统购统销,棉花的市场价格很低,这样一来,为了打开销路,废旧织物再生产品的价格就比棉花还低,这些对废旧织物产业链形成都是潜在威胁。
“监管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,比如深圳现有的四家企业,分类中心并不掌握其回收旧衣的去向,问过一些企业,说质料较好的捐民政了,不好的资源化处理了,但要他们拿出单据证明,却拿不出来。”王芙蓉说,如果监管不到位,这些回收的旧衣可能流入黑市,也可能变成“黑心棉”。“如何监管国家并无明确政策法规,而且在顶层设计上也存在缺憾,比如从垃圾分类角度,废旧织物的监管似乎应该由城管负责,但实际不是,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这块儿在经信委,商品流通市场监管在市场监督局,捐赠职能在民政。”
王芙蓉认为,废旧织物回收这块,难免与捐赠有关,所以有必要与民政部门建立某种协调机制。
那么民政方面的情况如何呢?
民政局:当爱心遭遇尴尬
“捐赠中心每月收到社会捐赠的衣物大体在7吨左右,但合乎标准不多。”市民政局捐赠中心主任张思全带记者来到中心仓库,这里放着大批捐赠衣物,有两名工人在分捡,张主任随意打开一袋分捡过的不适合捐赠的衣服,内衣、内裤、乳罩什么都有。“我们对捐赠衣物有明确规定,至少七成新,只要外套,不要内衣内裤,但实际捐什么的都有。”
张思全告诉记者,民政收到捐赠的衣物,用途主要有二:一是送到贫困地区或拿去救灾;二是拿到慈善超市义卖,收入归到扶贫基金账户。
“但我们面临最大的尴尬是,旧衣捐赠这块供大于求,救灾规定要用新衣服,本地贫困人口不需要,老少边穷地区贫困人口倒是需要,但运送成本过高,常常花费的人力物力,比那些衣物本身价值还高。”张思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一吨旧衣物大概有2000-2500件,要运往灾区或贫困地区,首先要清洗和消毒,每件成本在3-5块,按最低的3块算,一吨的清洗消毒费也有6000到7000元。然后就是物流成本,市内从仓库运到火车站,按一卡车3吨计,需要450-500元的运费。到火车站要等车皮,得先放仓库,30吨的储存费用在1500元,然后再运往贫困地区,运费有2万多元。“把这些账仔细一算,向贫困地区捐赠旧衣成本太高了。”
“最让人尴尬的是,这些旧衣送到当地,要从车站转运到山区乡下,还得花钱,而好多贫困地区从政府到百姓都拿不出这笔运费来,这个时候,你捐赠的爱心,很可能成为他们的负担。”张思全说,向贫困地区捐赠旧衣,实际上已无法适应当地实际需要了。“其实他们最需要的是现金,有了现金什么都能买。问题是,这些捐赠的旧衣物,如何才能变现呢?”
由于旧衣回收这块民政和城管有重合,张思全表示双方不排除携手制定旧衣回收再利用准入门槛。
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于6月上旬走访了浙江、上海、香港三地的相关企业和机构,就深圳遇到的问题,广泛听取了权威专家和业内人士的意见建议,我们将在接下来的两期报道中刊出。
晶报“聚焦垃圾分类”栏目刊发的系列报道,引起了深圳和国内业内人士的关注,如何破解深圳垃圾分类遭遇的问题,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国内垃圾分类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,请他们一起为深圳探寻办法,献计献策。
进入招标程序。
2014年11月下旬的一天,招标在罗湖区龙达招标公司进行。参与竞标的四家企业升东华、绿色先锋、翔维城、嘉艺华集体亮相,“暗战”变成面对面的较量。每家公司有15分钟演讲,表述各自的优势,展示自己的实力。竞标的另一个程序是比桶——在楼下院子里摆着四家公司的废旧织物回收桶,由评委观赏鉴定后进行考量。标书的一大特点,就是对回收桶的数字化智能化要求极高,结果在这一环节,翔维城公司一马领先。
一周后,招标公司宣布翔维城在福田区废旧织物回收竞标中胜出,600个小区800个桶,总投资金额4937.9万元。
结果一出,绿色先锋和升东华两家公司就向龙达招标公司提出质疑。
绿色先锋质疑,项目总投资额4937.9万元,从企业经营角度看,没有盈利空间,从基本常识判断这个价格完全不具备可行性,严重质疑专家组的严谨性。
对此,中标公司翔维城答辩称,4937.9万元投资总额“经过我司合理测算,具有可行性”,“盈利模式涉及公司内部商业秘密,不便公开。”
评标委员会答辩称,招标文件并未规定最低或最高投资限额,仅列出了招标人对项目投资额度的估算。市场经济环境下,市场主体有权决定其以何种模式经营,并承担相应风险。故质疑专家组严谨性说法不能成立。
绿色先锋同时质疑,中标者翔维城公司大股东为深圳市华力成环保科技公司,多次得到福田区城管局的招标,二者存利益关系。
翔维城答辩称,本公司系独立法人企业,依靠自身实力依法投标中标,合法有效,相关质疑不能成立。
评标委员会答辩称,华力成与翔维城二者均属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企业法人,股权关系并不影响二者分别中标招标项目,绿色先锋不可将二者相互混淆,强加关联。
绿色先锋还质疑,本项目评标专家多次担任中标商翔维城的大股东华力成的评标专家,有失公平性。
对此龙达招标公司回应称,本项目评标委员会
晶报记者 吴建升/文、图
“政府目前被推到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——1月份标书都下达了,可到现在,中标企业都没与政府签约,当然更不可能进小区展开废旧织物回收试点——因为,还没等中标企业进小区摆回收桶,一家未中标的企业已利用时间差,把大批的回收桶铺进了小区。福田区准备试点的600个小区,300多个都被抢先占有,中标企业没法履标。”福田区垃圾分类负责人何忠伟告诉记者,政府的尴尬在于,废旧织物回收并未采取特许经营模式,未中标企业抢先在试点小区铺回收桶,说到底是一种市场行为,从法律角度,政府无法进行干预。“但客观上,未中标企业这种行为,扰乱了全市废旧织物回收推进的秩序,使得福田区废旧织物回收招标处于近乎流标的停滞状态。”
暗战
从政府投资到自负盈亏
2013年,市分类中心决定将废旧织物回收作为2014年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进的重点,计划在福田区600个社区进行回收试点。2014年6月21日,由分类中心和福田区城管局联合举办的“衣衣不舍·旧衣回收”活动启动,吹响了深圳废旧织物回收的集结号。
福田区600个废旧织物回收试点社区,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,向社会招标,政府不投入资金经费,由中标企业自负盈亏。记者从福田区政府采购网公示的招标书上看到,本次招标的600个小区,总共将投放800个回收箱,总投资280万人民币。招标有几个显著特点:1、硬件设施要求高,运输车辆配置不能少于5辆,在深圳须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废旧织物储存场所。2、要求配备数字化管理系统,比如废旧织物回收箱须安装数字化计量系统,便于后续终端数据的统计;运输车辆配备GPS车载设备系统,方便监管。3、突出环保元素,比如回收箱要求必须采用可循环利用材料,还不能选用进口产品。4、具备慈善色彩,每月将回收物品中九成新部分的10%无偿捐赠给相关公益、慈善或民政部门。5、竞标公司过去的社保情况、纳税情况和参加慈善公益活动情况,都成为评标的重要内容项目。
深圳总共有四家从事废旧织物回收的企业,福田本次招标被视作一次行业重大机遇,四家企业摩拳擦掌,展开角逐。
“开展废旧织物回收试点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定范围的试点,摸清废旧织物的产生量、种类、回收成本、最终流向等基础数据,以及探索建立对废旧织物回收的有效监管机制,有效避免废旧织物的非法销售,为全市全面有序开展废旧织物回收奠定基础。因此,对试点项目采用的废旧回收箱的功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,回收箱制作成本远远高于普通回收箱,同时考虑到试点规模有限,为了减轻中标企业的运营压力, 600个社区、800个废旧织物回收箱的费用由政府财政和中标企业共同承担,管理费用和运营费用由企业负担,接受政府监管。”市分类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。试点任务下达后,在试点任务具体落实阶段,有企业提出,不要政府投一分钱,回收桶投资由企业自行负担,最后招标文件就改成了政府不投入资金。“后来的事实证明,这是一些企业为了夺标,不惜代价和工本,进行的恶性竞争,为了先占有资源而不计后果。”
将政府投资280万元变成由企业自负盈亏,是四家企业“争霸”的第一个回合,一场暗战,结果是政府轻松了,未来企业运营的负担和风险加大了。
拉锯
中标、投诉、应诉
按照招标程序,2014年8月福田区政府在采购网上公示了标书,听取投标企业意见后进行修改,9月份再在采购网上公示后,没有意见就正式
依法组建,其中专家评委由政府采购专家库系统随机抽取,采购人评委也系依据“政府采购条例”授权选派,均不具有法定回避事由。
升东华公司主要质疑,翔维城公司承诺的“数字化、智能化”高科技回收桶,在政府没有提供网络、电源的前提下能否落实?未来试点回收桶是否能达到竞标时所展示回收桶的参数(即如展示桶那样数字化智能化和高科技)。
翔维城则在答辩中坚称,投标函中所承诺条件具有法律效力,未来投放社区试点的回收箱保证与竞标时展示的一样。
尴尬
未中标企业利用时间差逆袭
龙达招标公司于2014年12月4日收到绿色先锋和升东华两家公司的质疑函,按照政府采购程序,对函中所涉问题要求相关当事人进行答辩,再提交给评标委员会审议。
最终,招标评审委员会经过审议,认定质疑不成立,翔维城公司中标有效。龙达招标公司向翔维城下达了中标通知书,时间是2015年1月22日。
中间经历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差。
“这个时间差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,绿色先锋竟然在600个试点社区中的300多个投放了回收桶。”福田分类办负责人何忠伟说,“未中标的把地方占了,让中标企业怎么办呢?”
“这件事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,我们中标,他们投诉,我们全身心地应对投诉和答辩,他们却打时间差抢了我们的地盘。”翔维城负责人曾维滔说,“我们发现情况后立即向福田城管局反映,希望政府出面将他们清除出去,可政府却无能为力。”
“如果按照思维定式,政府似乎应该对绿色先锋采取行动,但现在讲依法行政,政府的行为也得合法。”何忠伟说,“福田城管局就此咨询了法律顾问,得到的答复是,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绿色先锋的行为并未违反法律法规,是一种市场行为,政府不好进行干预。”
“一个无情的事实是,600个试点社区,300个被侵占,这种情况下,如果我们贸然履标,肯定血本无归。”曾维滔表示,无奈之下,翔维城拿到中标通知却只能压下不动,不敢与政府签订相关协议。
对于上述情形,绿色先锋项目执行总监钟志荣表示,绿色先锋早在招标前就开始布桶,所谓“福田300多个桶”,大多就是在招标前就已布下,不存在打时间差的问题,而且只有200多个。
“无论绿色先锋有没有打时间差,客观上它占有了600个试点社区中的300多个,让中标企业无法履标,福田区整个废旧织物回收试点陷于停顿,城管局进退维谷。”何忠伟感叹,转眼到了6月份,半年时间即将过去,僵局依旧。“如果说绿色先锋的行为不违
三方 说法
企业:请告诉我什么不能做
根据基础数据测算,深圳市年产废旧织物在10万吨左右。现有废旧织物回收企业四家,在全市投放回收桶,升东华大约700个,绿色先锋1200个,翔维城和嘉艺华都在100个左右,总投放量在2100个上下。据企业相关人员测算,每只桶根据淡、旺季和承载量、投放时间的不同,月均回收量应不低于100公斤,年回收总量应该在1吨左右,2100个桶的年回收总量应不低于2000吨,可挖掘的空间还很大。但企业却都在叫苦。
记者在采访中看到,升东华在平湖拥有3000多平米的分捡和清洗消毒车间,在陆河有占地百亩的废旧织物资源化处理工厂,具有年产纱线7000多吨、手套300万打的生产能力,是深圳惟一拥有废旧织物完整生产链条的企业。
“但我投资深圳8年多来一直在亏损,因为量一直做不上去。”升东华总经理温达升告诉记者,废旧衣物利润非常微薄,无论出口还是资源化处理,批量大才有利润空间,目前这点量只能赔钱。
温达升打个比方,现在升东华每月回收量大约在130吨上下,假如能扩大10倍,就可实现赢利。“这些年最头疼的是经常发生回收桶被砸、衣物被盗情况,报案多次从未有过破案,希望政府关注这一情况。”温达升表示,更渴望政府加强监管,规范废旧衣物回收市场。
绿色先锋也拥有数百平米的分捡和消毒车间,公司总经理骆桂军介绍,其1200个分布全市各地的回收桶,旺季每月可回收500多吨,淡季也就四五十吨。除了质料最好的进行捐赠,部分给有资质的企业出口非洲,其余的送往广西梧州合作厂家进行资源化处理。“我们一直在开发数字化智能化的回收桶,但最头痛的事,是物业虽然欢迎摆桶,却没法提供电源和网络,由企业自己去接线成本太大。”谈到监管问题,骆桂军说,在国家相关政策尚不明晰的情况下,职能部门可明确告诉企业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。
市分类中心:无章可循监管难
“城管部门在废旧织物回收推进上所面临的尴尬,岂止是面对绿色先锋的无奈?”市分类中心副主任王芙蓉向记者感叹,“比如要进哪个小区投放废旧织物回收箱,政府说了不算,得物业和业委会点头才行,他们可以让你进,也可以不让你进。”
“废旧织物回收要建立产业链,实现可持续发展,就必须找到赢利模式,但目前这一点还比较模糊。”王芙蓉说,特别是国家不再对棉花进行统购统销,棉花的市场价格很低,这样一来,为了打开销路,废旧织物再生产品的价格就比棉花还低,这些对废旧织物产业链形成都是潜在威胁。
“监管也是令人头疼的问题,比如深圳现有的四家企业,分类中心并不掌握其回收旧衣的去向,问过一些企业,说质料较好的捐民政了,不好的资源化处理了,但要他们拿出单据证明,却拿不出来。”王芙蓉说,如果监管不到位,这些回收的旧衣可能流入黑市,也可能变成“黑心棉”。“如何监管国家并无明确政策法规,而且在顶层设计上也存在缺憾,比如从垃圾分类角度,废旧织物的监管似乎应该由城管负责,但实际不是,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这块儿在经信委,商品流通市场监管在市场监督局,捐赠职能在民政。”
王芙蓉认为,废旧织物回收这块,难免与捐赠有关,所以有必要与民政部门建立某种协调机制。
那么民政方面的情况如何呢?
民政局:当爱心遭遇尴尬
“捐赠中心每月收到社会捐赠的衣物大体在7吨左右,但合乎标准不多。”市民政局捐赠中心主任张思全带记者来到中心仓库,这里放着大批捐赠衣物,有两名工人在分捡,张主任随意打开一袋分捡过的不适合捐赠的衣服,内衣、内裤、乳罩什么都有。“我们对捐赠衣物有明确规定,至少七成新,只要外套,不要内衣内裤,但实际捐什么的都有。”
张思全告诉记者,民政收到捐赠的衣物,用途主要有二:一是送到贫困地区或拿去救灾;二是拿到慈善超市义卖,收入归到扶贫基金账户。
“但我们面临最大的尴尬是,旧衣捐赠这块供大于求,救灾规定要用新衣服,本地贫困人口不需要,老少边穷地区贫困人口倒是需要,但运送成本过高,常常花费的人力物力,比那些衣物本身价值还高。”张思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一吨旧衣物大概有2000-2500件,要运往灾区或贫困地区,首先要清洗和消毒,每件成本在3-5块,按最低的3块算,一吨的清洗消毒费也有6000到7000元。然后就是物流成本,市内从仓库运到火车站,按一卡车3吨计,需要450-500元的运费。到火车站要等车皮,得先放仓库,30吨的储存费用在1500元,然后再运往贫困地区,运费有2万多元。“把这些账仔细一算,向贫困地区捐赠旧衣成本太高了。”
“最让人尴尬的是,这些旧衣送到当地,要从车站转运到山区乡下,还得花钱,而好多贫困地区从政府到百姓都拿不出这笔运费来,这个时候,你捐赠的爱心,很可能成为他们的负担。”张思全说,向贫困地区捐赠旧衣,实际上已无法适应当地实际需要了。“其实他们最需要的是现金,有了现金什么都能买。问题是,这些捐赠的旧衣物,如何才能变现呢?”
由于旧衣回收这块民政和城管有重合,张思全表示双方不排除携手制定旧衣回收再利用准入门槛。